跳到主要内容

21 九集 3

第三 有情居品

第21经 处经

诸比丘!北俱卢人依三处而胜于三十三天与阎浮提人。何等为三处耶?

即:无我所、无执著、有殊胜之寿量。诸比丘!北俱卢人依此三处而胜于三十三天与阎浮提人。

诸比丘!三十三天依三处而胜北俱卢人与阎浮提人。何等为三处耶?

即天寿、天色与天乐。诸比丘!三十三天依此三处而胜于北俱卢人与阎浮提人。

诸比丘!阎浮提人依三处而胜于北俱卢与三十三天。何等为三处耶?即:为勇健、为具念、以此处为梵行之住处。 诸比丘!阎浮提人依此三处而胜于北俱卢人与三十三天。

第22经 未调马经1

诸比丘!我欲说三种未调马、三种未调人、三种良马、三种人中良马、三种最良马、三种人中最具马。谛听!谛听!善思作意!我当说。

唯然,大德!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。世尊乃说:

诸比丘!何等为三种未调马耶?诸比丘!此处有一类未调马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未调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未调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此为三种未调马。

诸比丘!何等为三种未调人耶?诸比丘!此处有一类未调人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未调人,且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未调人,具速疾、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云何为未调人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若如实知“此是苦”,如实知“此是苦集”,如实知“此是苦灭”,如实知“此是顺苦灭道”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怖而不答,则此称之为无美色。复次,若不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未调人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,不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云何为未调人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若如实知“此是苦”,如实知“此是苦集”,如实知“此是苦灭”,如实知“此是顺苦灭道”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答而不怖,则此称之为美色。复次,若不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未调人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云何为未调人,具速疾、具美色,且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若如实知“此是苦”,[如实了知“此是苦集”,如实了知“此是苦灭”,如实了知“此是顺苦灭道”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答而不怖,则此称之为美色。复次,若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未调人,具速疾、具美色,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此为三种未调人。

诸比丘!何等为三种良马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一类良马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良马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良马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此为三种良马。

诸比丘!何等为三种人中良马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一类人中良马[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人中良马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人中良马]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[诸比丘!云何为人中良马者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五顺下分结尽故,为化生者,于彼处般涅槃,若由其世得不退转之法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怖而不答,则此称之为无美色。复次,若不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人中良马,具速疾、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云何为人中良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五顺下分结尽故,为化生者,于彼处般涅槃,若由其世得不退转之法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答而不怖,则此称之为美色。复次,若不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人中良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]

诸比丘!云何为人中良马者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五顺下分结尽故,为化生者,于彼处般涅槃,若由其世得不退转之法,则此名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答而不怖,则此称之为美色。复次,若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人中良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此为三种人中良马。

诸比丘!何等为三种最良马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一类最良马,[具速疾而不具美色,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最良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有一类最良马]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此为三种最良马。

诸比丘!何等为三种人中最良马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一类人中最良马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、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人中最良马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复次,此处有一类人中最良马],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云何为人中最良马,[具速疾而不具美色,不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诸漏已尽故,为无漏而心解脱、慧解脱,已于现法自证知,现证具足而住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怖而不答,则此称之为无美色。复次,若不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人中最良马者,具速疾而不具美色,不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云何为人中最良马者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诸漏已尽故,为无漏而心解脱、慧解脱,已于现法自证知,现证具足而住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律,答而不怖,则此称之为美色。复次,若不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人中最良马者,具速疾、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天何为人中最良马者],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耶?

诸比丘!此处有比丘,诸漏已尽故,为无漏而心解脱、慧解脱,已于现法自证知,现证具足而住,则此称之为速疾。复次,若问胜法、胜利,答而不怖,则此称之为美色。复次,若得衣、食、坐卧具、病药,资具,则此称之为高躯与体态。诸比丘!如是为人中最良马者,具速疾、具美色、且具高躯与体态。

诸比丘!此为三种人中最良马。

注1 参照汉译杂阿含三二.一三-一四.二三.一(大正藏二.二三三b)。三集百三十八(底本百三十七)-百三十九(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四一三页)。

第23经 渴爱经1

诸比丘!我欲说以九渴爱为根本之法。谛听!谛听![善思作意!我当说。唯然,大德!彼诸比丘回答世尊。世尊说]:诸比丘!何等为以九种渴爱为根本之法耶?

即:缘渴爱而有寻求、缘寻求而有利得、缘利得而有决定、缘决定而有欲贪、缘欲贪而有耽著、缘耽著而有执著、缘执著而有悭吝、缘悭吝而有守护2。以守护为因而生执杖、执刀、诤讼、争论、论诤、相违语、离间语、虚诳语之种种生恶不善法。诸比丘!此为以九种渴爱为根本之法。”

注1 长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八九页(南传大藏经第八卷三七七页)。

2 “守护”。原本及暹罗本于(arakkhadhikaranam)之前皆缺arakkho一语,今由异本补之。

第24经 有情居经1

“诸比丘!有九种有情居。何等为九种耶?

诸比丘?有情有身异、想异,譬如人与一分之天与一分之堕有情。此为第一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身异、想一,譬如最初出现之梵众天。此为第二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身一、想异,譬如光音天。此为第三种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身一、想一,譬如偏净天。此为第四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无想、无觉,譬如无想有情。此为第五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偏超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,所谓“空无边是”,入于空无边处者。此为第六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偏超空无边处,所谓“识无边是”,入于识无边处者。此为第七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偏超识无边处,所谓“无所有”,入于无所有处者。此为第八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有情有偏超无所有处,入于非想非非想处者。此为第九之有情居。

诸比丘!此为九种有情居。

注1 长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六三、二八八页(南传大藏经第八卷三四三、三七七页)汉译增一阿含四四.一(大正藏二.七六四c)、同上四四.一一(大正藏二·七六九a)。参照荻原博士编“梵汉对照佛教辞典”第一一九节。

第25经 慧经1

诸比丘!若比丘之心以慧善积习时,诸比丘!此比丘能自记说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”诸比丘!云何为比丘之心以慧善积习耶?

所谓“我心离贪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离嗔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离痴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有贪法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有嗔法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有痴法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还欲有之法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还色有之法”者,即心以慧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还无色有之法”者,即心以慧善所积习。

诸比丘!若比丘之心以慧善积习时。诸心丘!此比丘能自记说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”

注1 参照次经

第26经 石柱经1

如是我闻。一时,具寿舍利弗与具寿月子住王舍城之迦兰陀竹园。具寿月子于此告诸比丘言:友等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2时,此比丘能自记说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

如是说时,具寿舍利弗对具寿月子曰:友月子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,此比丘能自记说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友月子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谓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善积习时。此比丘能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

[具寿月子二度告诸比丘谓:友等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,此比丘能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

具寿舍利弗二度对具寿月子曰:友月子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非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,此比丘能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友月子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善积习时,此比丘能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]

具寿月子三度告诸比丘言:友等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,此比丘能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

具寿舍利弗三度对具寿月子曰:友月子!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非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,此比丘龙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”友月子!提婆达多诸比丘说法而言:“友等!若比丘之心以煮善所积习时,此比丘能自记别:‘我生已尽,梵行已住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’

友等!云何为比丘之心以意善积习耶?

所谓“我心离贪”者,即心以意善所积习。所谓“我心离嗔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离痴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有贪法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有嗔法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有痴法”者,即心以意善所积习,所谓“我心无还欲有之法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还色有之法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所谓“我心无还无色有之法”者,即心以意善积习。

如是,于正心解脱之比丘,若多眼所识之色,即使现于眼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耳所识之声,[即使现于耳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鼻所识之香,[即使现于鼻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舌所识之味,[即使现于舌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身所识之触,[即使现于身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意所识之法,即使现于意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

友等!譬如有石柱[长]十六肘,从根而下有八肘,从根而上有八肘。若从东方吹来大风雨,皆不震不动不摇;若从西[方吹来大风雨,皆不震不动不摇;]若从北[方吹来大风雨,皆不震不动不摇;]若从南方吹来大风雨,皆不震不动不摇。何以故耶?友等!石柱根深善埋故。友等!如是,于如是正心解脱之比丘,若多眼所识之色,即使现于眼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耳所识之声,[即使现于耳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鼻所识之香,[即使现于鼻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舌所识之味,[即使现于舌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身所识之触,[即使现于身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若多]意所识之法,即使现于意,其心亦不永尽,其心为不杂而安住,得不动,观灭尽。

注1 汉译杂阿含一八.一0(大正藏二.一三一a)

2 “积习”原本及暹罗本皆有suparicitam但见以下之文脉,而改为paricitam以下同此。

第27经 怨仇经(一)

时,给孤独居士往诣世尊所在之处。至已,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。坐于一面之时,世尊对给孤独居士说:

居士!圣弟子,成就五怖畏、怨仇止息、四预流支时,若欲得自记别,而曰:“于我地狱灭尽、畜生灭尽、饿鬼灭尽、恶生、恶趣、堕处灭尽,成为预流,堕法灭,决定而趣向等觉。”

何等为五怖畏、怨仇止息耶?

居士!杀生者缘杀生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杀生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杀生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居士!不与取者[缘不与取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不与取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不与取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居士!]邪淫者[缘邪淫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邪淫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邪淫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居士!]妄语者[缘妄语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妄语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妄语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居士!]饮酒者缘饮酒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饮酒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饮酒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此等为五怖畏、怨仇止息。

何等为四预流支成就耶?

居士!此处有圣弟子,于佛成就证净,而曰:“彼世尊是应供、正等觉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”

于法成就证净,而曰:“世尊之法是善说、现见、不时、来见、引导、智者应自知。”

于僧成就证净,而曰:“世尊之声闻众是妙行者,世尊之声闻众是直行者,世尊之声闻众是应理行者,世尊之声闻众是和敬行者,所谓四双八辈,此世尊之声闻众是应请、极应请、应施、应合掌、世间无上福田。”

圣者成就所乐不破、不穿、不难、不秽、离脱、智者所赞、不可执取、能发三摩地之戒。此等为四预流支成就。

居士!圣弟子,成就此五怖畏、怨仇止息、四预流支时,若欲得自记别,而曰:“于我地狱灭尽、畜生灭尽、饿鬼灭尽、恶生、恶趣、堕处灭尽,成为预流,堕法灭,决定而趣向等觉。”

第28经 怨仇经(二)

诸比丘!圣弟子,成就五怖畏、怨仇止息、四预流支时。若欲得自记别,而曰:“于我地狱灭尽、畜生灭尽、饿鬼灭尽、恶生、恶趣、堕处灭尽,成为预流,堕法灭,决定而趣向等觉。”

何等为五怖畏、怨仇止息耶?

[诸比丘!杀生者缘杀生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杀生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杀生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诸比丘!不与取者缘不与取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不与取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不与取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诸比丘!邪淫者缘邪淫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邪淫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邪淫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诸比丘!妄语者缘妄语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妄语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妄语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。

诸比丘!饮酒者缘饮酒,于现法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受苦忧。若远离饮酒,于现法则不生怖畏、怨仇,于来世亦不生怖畏、怨仇,心中不受苦忧。若远离饮酒,如是怖畏、怨仇则止息]。

此等为五怖畏、怨仇止息。

何等为四预流文成就耶?

[诸比丘!此处有圣弟子,于佛成就证净,而曰:“彼世尊是应供、正等觉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”

于法成就证净,而曰:“世尊之法是善说、现见、不时、来见、引导、智者应自知。”

于僧成就证净,而曰:“世尊之声闻众是妙行者,世尊之声闻众是直行者,世尊之声闻众是应理行者,世尊之声闻众是和敬行者,所谓四双八辈,此世尊之声闻众是应请、极应请、应施、应合掌、世间无上福田。”

圣者成就所乐不破、不穿、不杂、不秽、离脱、智者所赞、不可执取、能发三摩地之戒]。此等为四预流支成就。

诸比丘!圣弟子成就此五怖畏、怨仇止息、此四预流支时,若欲得自记别,而曰:“于我地狱灭尽、畜生灭尽、饿鬼灭尽、恶生、恶趣、堕处灭尽,成为预流,堕法灭,决定而趣向等觉”。

第29经 嫌恨经1 (一)

诸比丘!有九种嫌恨事。何等为九种耶?

所谓“彼已于我作不饶益”,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于我作不饶益”,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将于我作不饶益”,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已于我之可爱、可意者作不饶益”,[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于我之可爱、可意者]作不饶益”,[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将于我之可爱、可意者]作不饶益”,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已于我之非可爱、非可意者作饶益”,[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于我之非可爱、非可意者作饶益”,[而结嫌恨。所谓“彼将于我之非可爱、非可意者]作饶益”,而结嫌恨。

诸比丘!此等为九种嫌恨事。

注1 长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六二、二八九页(南传大藏经第八卷四四二.三七八页)。

第30经 嫌恨经1 (二)

诸比丘!有调伏九种嫌恨。何等为九种耶?

所谓“彼已于我作不饶益,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于我作不饶益,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将于我作不饶益,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已于我之可爱、可意者作不饶益,[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于我之可爱、可意者]作不饶益,[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将于我之可爱、409 可意者]作不饶益,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已于我之非可爱、非可意者]作饶益,[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于我之非可爱、非可意者]作饶益,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所谓“彼将于我之非可爱、非可意者]作饶益,有何利耶?”,而调伏嫌恨。

诸比丘!此等为九种调伏嫌恨。

注1 参照前经注。

第31经 次第灭经1

诸比丘!有九种次第灭。何等为九种耶?

若具足初静虑,则灭欲想已。若具足第二静虑,则灭寻伺已。若具足第三静虑,则灭喜已。若具足第四静虑,则灭出入息已。若具足空无边处,则灭色想已。若具足识无边处,则灭空无边处想已。若具足无所有处,则灭识无边处想已。若具足非想非非想处,则灭无所有处想已。若具足想受灭,则灭想受已。

诸比丘!此等为九种次第灭。

注1 长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六六、二九0页(南传大藏经第八卷三四六、三七九页)。

第三 有情居品[毕]

此中摄颂曰:

(一)处、(二)未调马、(三)渴爱、(四)有情(居)、(五)慧1、

(六)石柱、(七八)二怨仇、(九一0)二嫌恨、(一一)次第灭。

注1 “慧”。将底本sanna依异本改为panna。